(左至右)新版和舊版封面。
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簡介,我以為它是一部既冒險又充滿童趣的兒童文學。「冒險」毋庸置疑,「童趣」在某些橋段中,似乎也說得過去──但若是要說《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》是一部專為兒童設計、並以兒童作為閱讀對象的小說,可真是大錯特錯。閱讀當中,我時而驚嘆、時而心焦,卻也有幾幕令我不忍卒睹,赤裸裸的血腥直教我不敢正眼凝視。看了不知多久──也或許是好幾個小時之後,我發現自己冷汗直流,躺在深夜的床上,大腦竟異常清醒。
書中運用豐富且大量的動物學知識,是我喜歡這部小說很重要的因素。例如作者在描述三趾樹懶時,形容牠像是瑜伽大師的深思冥想或隱士向天祈禱的虔誠;提及威風凜凜的老虎,則是說明牠倚靠視覺、偶而顯露出無威脅性的噴音;至於看似狡獪怯懦的斑點鬣狗,長相雖醜,卻是極具殺傷力的獵人。透過作者筆下的生動描繪,使得各種動物們的特性栩栩如生地映入眼簾,既不會令讀者感到乏味無趣,亦不賣弄專業知識而使讀者難以下嚥。
此外,作者也以實例說明專業性較高的動物學術語。例如動物們的逃亡距離,除了依物種本身的差異而有所不同,還得由感官的敏感度決定;提及人類侵犯動物領土的危險性時,作者說明這代表著社會階級和權力關係的確立;而動物擬獸性則是十分微妙的自然界特例,有時候不同動物甚至能相安無事的共同生活著──即使牠們是天生的獵人與獵物關係。
在小說的第一章,作者亦細數動物園的文化與生態。究竟,象徵人為促成的動物園,是否站在動物的立場思考?小說中的主人翁Pi的回答,無疑是正面的。他批判「在野外生活的動物,比較自由快樂」的說法,從「習慣成自然」的角度,說明動物具有地域觀念,不輕易改變生活方式的特質。因此,對動物們來說,動物園不是捆綁自由的牢籠,而是能讓牠們彰顯權威、並適於安居的家。「未知是動物最討厭的東西」,從小以動物園為家的Pi如是說。一旦習慣動物園這個地域,動物就會把籠子或獸欄當成牠們的棲息地,不會產生部份保育人士所聲稱的焦躁不安或痛苦失序的負面情緒。語末,Pi甚至還舉出「能逃跑卻不逃跑,去而復返」的例子。
對於 Pi 的說法,由於我並非對動物知之甚詳的專業人士,因此只以「多吸收,多思考」待之。不過,他讓我想起《愛與幸福的動物園:來看旭山動物園奇蹟》這本書。在不傷害動物的前提之下,依照動物各自的特性所設計的園區,使得遊客不僅能與動物作近距離的接觸,也不會干擾到動物的正常作息。「站在動物的立場思考,這才是動物園應該做的事!」我深信這樣的論點。如果動物園所背負的責任,正是兼具教育意義和娛樂價值的大眾媒介,它更應該實踐「以動物為本」的思考才是。
如果你喜歡冒險、也喜歡動物,《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》一定會讓你看得目不轉睛,腦海中留下難以抹滅的深刻印象。不過,我卻無法百分之百保證:你會喜歡這本書。因為小說大量描述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,有幾個畫面令我至今仍感到不太舒服,有幾頁甚至只是迅速瀏覽,無法一字字細讀。作者筆下功力雖屬了得,然而太過鉅細靡遺描述殺戮過程,像是鬣狗吃掉斑馬、Pi 宰殺烏龜的過程等。雖然沒有怵目驚心的肢解繪圖,但光憑文字的驚悚細描就夠你受的了,彷彿Pi 在你我眼前實際操作一般,一個個步驟如實、規律的上演著,令你想忘也難。
看完整部小說後,我不免捫心自問:「你相信哪一個版本的結局呢?」理性告訴我,第二個〈人類自相殘殺〉的版本比較貼近現實,甚至可以說是「能被我的大腦所理解的」。然而,我不忍相信它是真的──如果我能選擇,Pi 遇到理察.帕克或許是幸福的結局,雖然仍舊避不了腥風血雨的殺戮,然而它畢竟是自然界食物鏈的常態。肉食動物獵捕草食動物,如同鬣狗吃掉斑馬,這就是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、繁衍後代的法則。但是人類呢?如果我們必須割掉另一個人的腿,撕爛他的臉、他的肉來過活,這樣的現實未免太過殘忍了──我不願意相信。
理查.帕克在 Pi 的心中,既是那位手持鐮刀、肅穆靜默的死神,也是受 Pi 崇愛、不離不棄的神。因此,當理查.帕克頭也不回的瀟灑離去,不僅代表 Pi 的死亡陰影遠離(新生命的降臨),也代表神的告別(回到現實生活)。或許 Pi 終究老去,但在他的心中,永遠懷抱對生命的熱誠、對宗教的信與愛。理查.帕克是死是活、是真是假並不重要,因為牠真真實實的活在少年 Pi 的心裡,如同神一般,難以抹滅、無可取代。
新版的插圖實在是繽紛極了!我好喜歡呢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