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病歷中文化」爭議一事,
可看出台灣醫、患關係及位階產生明顯的改變。
從前醫生與患者之間並不對等,
醫生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,
頗受患者的敬重。
因此,
醫生在漫長的養成教育中,
極為重視「醫學倫理」這塊區域。
因為病人與醫師相比,
是屬於相對弱勢;
如果醫生不具備較高的自我要求和職業道德,
患者不僅脆弱無助,
甚至只能任憑宰割。
如今,
藉由網際網路的推行,
使得醫、患關係出現劇烈的衝擊。
病患倘若對於醫師的醫術或態度有所不滿,
不僅能一告再告,
利用瑣碎惱人的訴訟案把醫生折磨得不成人形,
甚至還能以圖為證,
發表於網路上任網友大肆批鬥撻伐。
不論是醫療糾紛頻仍的外科,
亦或現行正夯的醫療美容科,
都必須心驚膽跳地迎接無法預期的變數。
傳統「醫尊患卑」的位階不再,
許多已經或即將「出道」的醫生,
甚至對此現象感到心灰意冷。
醫生這項行業,
曾幾何時從最初「以人為本」的道德自律,
淪為銀貨兩訖、在商言商的商業交易行為?
(你給我錢,我治好你的病。除此之外,你我互不相欠)
病歷中文化的提出,
就是奠基於患者意識抬頭,
逐漸懂得運用媒體和管道來爭取自身的權益。
對於患者而言,
病歷中文化當然是保障權益的手段之一。
小至感冒過敏,
大至住院開刀,
能夠透過自己所熟悉的語言來了解病情,
對於事後的身體調養或心理建設皆有益。
然而,
我認為無需刻意修改醫療法,
以公權力強制落實病歷中文化。
病患的確有權利知道自己的病症,
但是無需透過病歷書寫中文化來達成。
畢竟醫學術語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專業性,
之所以透過英文專有名詞書寫,
是為了使每一位醫師都能了解確切病徵。
倘若患者歷經轉診、轉院或後續追蹤,
接手的其他醫師都能透過病歷了解患者的病情。
因此,
病歷存在的目的,
並非為患者而寫,
而是不同醫生互相溝通的工具。
此外,
語言的翻譯及理解也是問題。
專業的醫學術語究竟該以中文陳述多少,
才不至於失真?
如同語言學家主張的語言決定論,
不同語言的翻譯很難完整表達該語言的真意。
病歷中文化的立意雖好,
在執行及成效方面卻存在不少問題。
倘若將「病歷中文化」視為「保障患者權益」的尚方寶劍,
而不從其他潛在問題來思考,
對於消費者的權益不見得充滿樂觀。
- Aug 01 Sat 2009 17:29
從病歷中文化談醫、病關係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